先天條件優良的衝浪聚落

  衝浪源自夏威夷原住民文化,而後演變為全球性的運動,衝浪者可以在衝浪同時,享受並融入自然,彷彿自身即是海的一部分,進而孕育保護海洋的心態。而臺灣民眾接觸衝活動是從早年駐臺美軍開始,最初是在北海岸金山、萬里一帶,後來逐漸擴展到頭城。頭城東臨太平洋,夏天有颱風,冬天吹東北季風,是個一年四季都適合衝浪的地方。這裡的沙岸地形,造就安全而舒適的衝浪環境,也是初學者進入衝浪運動的起始之地。

  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後,臺北通往蘭陽平原有了方便的交通,更讓頭城成為廣受歡迎的衝浪勝地。來到烏石港的踏浪者,早期多是二十幾歲的大學生,現在年齡範圍有所擴展,從國小中年級,到年已七旬的長者,都可見其在此踏浪的身影。從烏石港北堤到外澳海灘一帶,這裡的港灣形成衝浪的絕佳地域,其沙灘腹地廣大,又有適合的浪型,尤其是衝浪愛好者的天堂,無論是在地居民、新住民,無論是新手、老手,都可以找到合適的浪點。

  就在這樣的先天優勢之下,隨著衝浪客越來越多,堤防道上開始出現提供浪板租借、淋浴更衣服務,以及販售裝備服飾的店家。再進一步針對程度不同的衝浪愛好者規劃體驗活動、一對一基礎教學或高階教學的衝浪學校、俱樂部也逐漸成立,現場的實體教學與網路的線上衝浪影音,在當代的實虛交織中多頭並進。而在地推動衝浪活動與產業的宜蘭縣頭城港澳衝浪發展協會,其會員中更有代表國家比賽的選手,也於此指導。於是乎,當地居民、店家、衝浪客組合成特別的衝浪社群,堤防道進而發展出熱鬧的衝浪街。而隨之開設的酒吧、咖啡館、親子餐廳、飯店民宿等餐旅店家,更讓衝浪街多元發展,家庭旅遊休憩的樂園、背包客駐足補給的驛站。

衝浪客與大眾同樂的空間

  來頭城逐浪的老手到了烏石港,當然是自行張羅好裝備,或是熟門熟路直接到衝浪俱樂部尋求支援。而剛學不久的衝浪新手,甚至只是想站上衝浪板,享受馭風逐浪快感的遊客,也能找到從單純體驗,到進階學習的各式課程。衝浪街上的店家各具特色,例如「極酷衝浪」長期投入在地創生與社區營造、「喬治衝浪」主打具有國際證照的專業系統式教學、「強尼玫瑰」設有小朋友衝浪課程,都是老牌資深的店家。這裡提供的衝浪板,長度因需求而多元,五尺到九尺,每個踏浪者都能在此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衝浪板,進而安全且自在地在浪中「翱翔」。

  除了這些服務衝浪客的店家,這裡也是美食天堂,聚集了眾多以新鮮海產和在地食材為為特色的小吃攤和餐廳,玩樂之餘可以享受道地的宜蘭美食,這些店家所乘載的,也是在地的多元文化,閩南、原住民、新住民,於此匯流而一。飽餐之後,漫步在富有藝術創意的街區,接續造訪有潮流服飾、手作小物的店鋪,再走到「這浬咖啡文創所」,有擺滿各路職人文創商品的空間,也有結合蘭陽竹編與南洋風情的景觀咖啡館。來衝浪街,逐浪之餘,口腹心靈也滿足。

海陸空三域、身心靈三境皆能一次滿足的遊樂場

  無論是老手或新手,來到衝浪一條街,除了下水站上浪板,還有其他更多向外延伸的玩樂之處。從烏石港搭船出海賞鯨,或安排登上龜山島。如果不出海,可以留在岸上打沙灘排球、玩飛盤、騎乘沙灘車,往山裡走造訪飛行傘基地,翱翔天際俯瞰蘭陽平原和太平洋。而除了動感的戶外活動,靜下心來,這邊也有可以靜下心來的知性空間。烏石港邊的蘭博園區裡,除了展現宜蘭的自然資產和人文軌跡的蘭陽博物館,還有生物相豐富的濕地公園、烏石港舊址文化景觀、木造幾米飛天火車裝置藝術。

  近年來業者成立自治會並與公部門合作,由縣政府改善基礎設施,再交由店家進行後續維護,讓衝浪街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特色得以保存。由於頭城有著典型的漁村文化,這裡的人們有著與大海一樣廣闊的胸襟,面對來到此地的臺灣乃至世界各地的踏浪逐夢者,總會張開雙手,熱情十足地迎接,透過衝浪,大家找到共同的語言。自治會定期舉辦衝浪比賽、音樂演出、淨灘活動、社區交流等,除了迎來全國各地的遊客,也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。此外,近年來夏秋之際的各式節慶與活動也是熱鬧非凡,如浪花市集、浪花嘉年華等,集結了藝文演出、互動體驗、文創手作。來到衝浪一條街,無論海陸空、無論白晝夜晚,每個人都能發現屬於自己的樂趣。

  回歸到「烏石」,因一個巨大的烏黑石頭而得名,此地沙灘色深,綿密細緻,在沙灘上打排球,或是坐著小歇,都是人生美事。當然,烏石港這個充滿衝浪活力的盛地,不只有踏浪帶給人們的不只是身體方面的暢快,藉由鍛鍊來強化自我心智,也能迎著沁涼的海風,坐在沙灘上觀浪、聽浪,使身心調整至和諧的狀態。跨越海陸空、串連身心靈,動靜皆宜,就是這一片片浪帶給大家的享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