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承打造理想家居空間的溫暖

  今天有眾多家具行的南昌路二段,是日治時期從其他地區來臺北謀生居民的聚集地,當時這裡就有木材加工廠和家具製造廠。從1930年代來自大溪的李師傅創立「吉留家具」開始,接著有其他同鄉師傅與學徒加入,在來到1960年代臺灣家具產業快速發展,來自各地的家具業者又陸續進駐,就逐漸形成了家具業集聚的環境,也成為繁華的家具購物街區。數十年來,從家庭手作到機械化工廠,再轉型為以銷售為主的店面,南昌家具街在臺灣家具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這裡所出產的高階家具,廣受民間大眾與公家機關的喜愛,在全臺,都能看見從南昌家具街而來的家具。

  南昌路有各式精美的傳統家具,也有具現代設計風格的家居用品,在大賣場與網路買家具盛行的今日,依然吸引著老主顧和他們的家人,也因為熱情專業服務的口碑而吸引了更多年輕消費者。來實體店面的客人,買的不只是家具,更是空間規劃、生活風格的建議。在此,老字號的店家傳承給第二代經營,守住了近乎藝術的手工家具,也開拓出能搭配現代裝潢的時尚精品;而以往熟客在這裡找到耐用實惠的桌椅床櫃,他們的下一代成家立業時,也來此尋覓打造理想家居空間所需的物件。

各具特色、產品多樣又有活力的店家

  南昌家具街在臺灣家具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從早期師傅的手工製作到後來的機械化生產,這裡有木工藝師、設計師、家具工廠,滿足傳統到現代、木質到金屬、家居規劃到商業設計的各種需求。這裡可以找到各種風格和價位的優質家具。一眼望去看似性質類似的店家,其實各有千秋,各有不同的故事。

  日治時期就在這裡扎根的「吉留家具」,是南昌家具街第一家店,因選料用心、作工精良,而頗受當時在臺日人的青睞,其好口碑延續至今。「吉留家具」,見證了這裡生產銷售的歷史演變,原本是店鋪後方有師傅們趕工製作的「前店後廠」形式,後來轉變成由上游工廠供貨而單純銷售的店面。老闆除了聽客人講述自己需求而推薦各式組合,偶而還談起自己協助父親的家具生意,怎麼從幫忙送貨,到接手家業的往事。而另一家充滿文青風格的「我舍方」,則是傳統家具店轉型的絕佳例證。老闆要協助客人擺脫各種風格框架,除了傳統木製傢俱,還能按坐臥起居的需求,帶入歐美日的流行元素。走進開放式的「床老闆床墊工廠」,可以現場看見彈簧床的製作過程,老闆會根據客人的軟硬喜好和睡眠習慣,調整床墊材質。

溫暖社區成為「家聚」新據點

  近年來,在南昌家具街發展協會成立後,延伸家具能帶給人的溫馨感及安全感,以「家就是要大家聚在一起」的「家聚」為概念,將這條守護傳統家具文化的街道打造成溫暖的社區,也進一步致力於維護這裡的古蹟,像是兒玉源太郎擔任臺灣總督時所建造南菜園日式宿舍群,或是現為陸軍聯誼廳的孫立人將軍官邸,讓這裡的時空充滿今昔交融的氣息。

  無論是來選購家具,還是和家人、朋友一同逛街,這裡都是一個充滿溫馨的空間。此外每年更封街舉辦「南昌家聚節」,藉由舞台音樂表演、創意市集、手作活動,把家具塑造成可以任意搭配及運用,創造幸福空間的大人玩具。

  此外,這個溫馨的空間,交通與飲食都相當便利,還向外串連鄰近的南昌公園遊戲場、捷運古亭站附近的咖啡館,甚至前南菜園日式宿舍群、牯嶺街高等官舍群,形成商業與文化結合的街區。民眾採購家具之餘,可以帶著孩子到南昌公園玩磨石子滑梯等遊具設施,到咖啡館閒坐聽音樂;或是到牯嶺街高等官舍群,品嚐懷石料理,到前南菜園日式宿舍群,看看修復完成的老房子。